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酿酒术的国家之一。酒的出现无疑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标志。但古往今来各民族造酒的方式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历代统治者对酒的态度也不同,有时禁酒有时明禁暗弛,有时则身体力行,倡导饮酒。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酒文化犹如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随着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民族的差别,不断展现更换着画面。
相传禹时,有一个叫仪狄的女人用粮食造出了一种醇美的饮料一酒,她把它献给了大禹。大禹饮后逐渐有了瘾有一段时间连朝政大事都懒得去管了。后来,大禹意识到这样下去会误事的,就有意疏远仪狄,再也不饮酒了。他还告诚他的臣民们不要饮酒,并且预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个传说故事告诉我们,最早发明酿酒术的是大禹时一个叫仪狄的女人。
另一个传说少康是始做酒者。少康就是杜康,他是夏朝第五代王相的儿子少康从小就帮着外公放羊。一天,少康上山放羊时突遇大雨,他急着要把羊赶回去,匆忙中把盛在竹筒里的秫米饭忘在了一棵树上。等到雨过天晴,他再次来到这个山上放羊时,发现以前遗落在这里的秫米饭已经变得气味芬芳诱人了,他尝了一下竹筒里的饭汁,觉得甜美可口。这一意外的发现,使少康认识到了米饭发酵的作用。
后来,他便有意识地酿制这种能醉人的甜酒、这两则传说在后世广为流传,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少康(杜康)始造酒的传说成了约定俗成的定论,而仪狄始作酒醪之说逐渐受到了冷落,杜康成了我国人民心目中的酒神。传说如此,实际情况又如何呢?由于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发现夏朝或夏朝以前的文字,只有借助于考古发掘出的实物来推断了。
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武安县磁山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窖穴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类粮食堆积物和动物骸骨。据考证,其年代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以前,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粮食堆积物。考古工作者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中发掘出若干小型陶制容器,据推测可能是用来饮酒的。又在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尊、斝、盉、高脚杯小壶等原始陶器,这些都是专门用来酿酒和饮酒的器皿。
按照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酒的出现应当是在人类形成定居,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以后的事。只有农业发展了,人们才有可能大量储存粮食。由于某种客观原因使粮食得到自然发酵,才有可能产生最初的酒。磁山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粮食堆积物这一事实,似乎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在七千年前的磁山文化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发明酿酒术的可能。从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有酿酒饮酒器皿这一事实上,可以知道,早在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酿酒术。
由此可见,我国酿酒史的滥觞比传说中的仪狄、少康造酒至少要早千年。新石器时代交通的闭塞及氏族部落之间的稀少联系,使酿酒术从发明到推广普及之间有一个很长的时期。酿酒术的发明也不可能仅限于一时一地一人,而是在许多农业部落里先后产生的。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总结一下:在距今五千年以前或者更早,华夏大地上的先民们就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里陆续发明了酿酒术,后来经过仪狄和杜康等人的总结改进,促进了酿酒术的成熟。为此,他们成了传说中的始作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