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茅台镇风景秀丽,依山傍水,地理地貌独特,地域海拔高度420-550m,地理位置在东经105°,北纬27°附近,为河谷地带;地层由沉积岩组成,属下第三系,为紫红色砾岩、细砂岩夹红色含砾土岩。茅台地区年平均气温18.5℃,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雨量1088mm左右。由于茅台镇地处河谷,风速小,十分有利于酿造酱香型白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茅台镇独特的地理地貌、优良的水质、特殊的土壤及亚热带气候是茅台酱香白酒酿造的天然屏障,茅台镇是国酒之乡,赤水河被誉为美酒河。茅台镇所有生产酱香型白酒的企业都与“国酒茅台”共享“神秘茅台”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以及天然的微生物群等自然条件。
原料选取
茅台镇周边地区出产的高粱和小麦,是酱香型白酒企业的上佳酿造原料。此地高粱属硬质胚乳型,颗粒小、皮厚、结实、扁圆、干燥、耐煮蒸、耐翻造;单宁、糖分角质等比例合理。这种高粱的淀粉含量中,对酱香型白酒企业酿酒有利的支链淀粉高达99%以上;小麦成熟早,颗粒饱满均匀,腹沟深而多粉,无虫蛀、霉烂,使酱香型白酒生产的产量稳定,质量长期得以保证。
酿造工艺之 一年一次生产周期
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周期为一年,在端午节期间开始制曲到重阳节期间下沙(投粮),经历九次蒸煮,八次发酵,取酒七次,才能封坛入存,整个过程需要经历一年的时间。
酿造工艺之 两次投粮
即一个生产周期只投料两次,下沙和糙沙各一次,在以后的酿造环节中不再投入新的粮食,既将酒醅反复发酵和蒸煮。
酿造工艺之九次蒸煮
九次蒸煮,顾名思义,就是要蒸煮九次。首次下沙(投料)后清蒸一次,糙沙(第二次投料)混蒸一次,前两次蒸煮变成酿成而未过滤的酒,再进行第三次蒸煮,得到我们所说的熟糟。熟糟再经过摊凉、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开窖取碚醅、蒸酒六个轮次的循环,每个环节中都有一次蒸煮,整个过程共有九次蒸煮
酿造工艺之八次发酵
茅台镇酱香型白酒在酿造期间,从第三轮开始不再投入新的粮食,但是由于原料粉碎或较粗,醅内淀粉含量较高,随着发酵轮次的增加,淀粉会被逐步消耗,直到第八次发酵结束后,醅内的淀粉的含量仍在10%左右。
酿造工艺之七次取酒,各不相同
茅台镇酱酒在酿造过程中真正取酒是在第三次蒸煮后,到了每年的十二月和次年的一月份,才开始第一次取酒,取酒完毕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等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共需要经历七次取酒。七次取酒中,第一二次取出的酒,酸涩辛辣,第三至第五次取出的酒最好,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取到的酒称为“小回酒”,第七次则称为“追糟酒”。每一次取出的酒都有用处。
酿造工艺之封坛
新酿造的酱酒必须经过三年半以上的存放陈化才能进行勾调,酱香酒必须经过漫长的封坛存放,整个过程必须在陶坛里才能实现,因为陶坛的透气性好,空气中的氧气能进入到坛内,与酒产生微氧循环,使坛内酒体产生呼吸,从而加速酒的酯化、氧化和还原反应。
酿造工艺之勾调
“勾调”是白酒行业中的一个专业技术术语,它的真正含义是指:在同一香型白酒中,把不同轮次,不同特点的酒按不同的比例搭配掺和在一起,使白酒的“色、香、味、格”等达到不同程度的协调与平衡。因此,酿酒行业就把这一工作过程称为“勾酒”。
酿造工艺之调味
勾兑完成后,最后一项工作是“调味”,调味的时候要加“调味酒”。调味酒的生产是酒厂用特殊工艺生产出来的,这也是酒厂的核心机密。勾兑、调味完成后,还要继续存放半年至少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进行灌装进入市场。一瓶地道的酱香白酒的生产至少要经过5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