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观山湖区朱昌镇赵官村,满眼苍翠,生机勃勃。
4月23日早上,在赵官村贵州朱昌白酒研发基地内,71个窖池的酒曲正在发酵。看着眼前或凸或凹的窖池,贵阳朱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涛感慨地说:“寻找朱昌白酒文化,恢复传统工艺,用心酿造老酒,助力乡村致富,我们已经起步。”
谋发展 兴酒项目呼之而出
杨涛所说的朱昌白酒指的是朱昌窖酒,在市面上已经消失20多年,重新起步寻求发展,可谓困难重重。
谈及为何有此想法,朱昌镇党委书记吴勇道出缘由:2017年1月,朱昌镇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欲借朱昌传统名牌产品之名,图谋新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恢复久负盛名的朱昌窖酒项目呼之而出。
“古堡朱昌”品牌窖酒首次亮相
2018年第八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
随即,朱昌镇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经过多方实地考察和论证,镇委、镇政府按照“贵阳朱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扶贫办+赵官村合作社+土地入股农户”,即“公司+扶贫办+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贵州朱昌白酒研发基地。按照这一合作模式,若酒厂实现生产销售,产生效益将覆盖全镇137户288位贫困村民。之所以把研发基地建在朱昌最偏远的赵官村,其意是将全镇最贫穷的村子带动起来,一起走上致富路。
“我们希望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能够重塑朱昌窖酒的辉煌历史,推动朱昌酒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全镇经济社会增添发展新动力。”吴勇说。
说历史 朱昌窖酒名声远扬
“朱昌,是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说起朱昌的来历,吴勇如数家珍,“朱昌原名朱昌堡,是明洪武年间在此建立的屯堡,当时,因此地森林茂盛,朱鸟繁多,取名朱昌,在贵阳,很早就有‘南青岩,北朱昌’之说。而朱昌最为有名的是‘三宝’,这‘三宝’即朱昌窖酒、朱昌四印苗刺绣、朱昌白茶。”
朱昌窖酒,名声远扬。古语“南来北往者,借道朱昌为喝酒”即为佐证。建于1958年8月朱昌酒厂生产的朱昌窖酒,则是许多老贵阳人的集体回忆。吴勇说,当时的朱昌窖酒,用高粱、红麦、荠子及多味中草药等配制酿造而成,1983年被评为“贵州名酒”之一;1984年荣获国家商业部授予的优质产品奖,得到的评语是“特殊芳香,醇和浓郁,味长回甜”,朱昌酒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八十年代末最为兴盛,当时先后建有一厂、二厂和三厂,窖酒在贵州驰名,远销全国各地。
在兴旺了30多年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白酒市场低迷、酒厂管理不善等原因,朱昌酒厂停产,窖酒继而消失。
酿好酒 助力产业振兴发展
“要重新恢复朱昌窖酒,肯定要从找寻传统工艺入手,而朱昌酒厂已经关停20多年,要找到当时的师傅,是一件大工程。”杨涛说,从2017年3月开始,公司就安排专人,四处寻找原来朱昌酒厂的师傅。金钟村、朱昌村、高寨村……寻找朱昌窖酒酿酒师的脚步几乎遍及全镇11个村,最终,通过人找人的方法,在当年5月寻觅到一位制曲师、一位酿酒师。实现了当年7月基地的点火生产。
家住窦关村的曹天元已经72岁,是原朱昌酒厂的大曲制作师。能看见朱昌窖酒重新生产,他心里特别高兴。“我只想尽自己最大努力,把朱昌窖酒的制曲方法尽可能完全恢复,让大家喝到正宗的朱昌窖酒,让朱昌人能够通过制酒富裕起来。重新进入酒厂,我非常紧张,总是担心自己记漏了什么,让酒的味道不那么地道。”已是古稀之年的曹天元,工作起来分外认真。
说起两位老师傅,杨涛连连称赞:“在他们身上,工匠精神彰显无遗。”
“听说又能回到酒厂,我很激动。”今年63岁的陈发富当年是厂里年纪最小的师傅,现在则成了厂里最年长的酿酒师。“我们在厂里时,朱昌窖酒名气大得很,贵阳人都爱喝,外地人问起买。自去年重新生产以来,有时一连半个月吃住在厂里,累是累,不过想到朱昌窖酒能够再次重生,感觉这是我有生之年做得最有意义的事。”陈发富高兴地说。
如今,朱昌白酒研发基地的窖酒万事俱备,尚差面市。
按照基地的生产销售安排,今年6月,名为“古堡朱昌”的朱昌窖酒将面向市场销售,其工艺、材料、程序全部按照原来朱昌窖酒的传统手法:泥酒窖、高粱加水果、加药材……“这月底,我们的包装设备将安装完成,首期计划有3万斤投放市场。”杨涛说,投石问路之后,厂里会对酒的生产、销售再做规划。
“兴朱昌,酒也!目前,我们正与有关团队接触,希望引进好的团队来做‘古堡朱昌’的销售宣传工作,把贵阳这一传统名酒的名头再次打响。”吴勇说,“一乡一品”,朱昌的“品”就是做好朱昌窖酒,挖掘、弘扬当地酒文化,以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致富。
来源:贵阳日报
作者:帅弋
监制:邹玲 审核:王顼 雷然 刘璃瓦
编辑:杨瑶 李诒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