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相信都少不了酱油、醋等调味品。从昔日凭票、定量供应的生活必需品,到如今各式各样的产品摆满厨房台面,人们味蕾在变化的同时,调味品也随时代而层出不穷。说起岛城调味品的发展历程,有着115年历史的灯塔品牌是绕不开的一环。作为一家几乎与青岛同龄的老字号企业,“灯塔”是岛城调味品行业发展的亲临者与见证者。近日,记者走进青岛灯塔味业有限公司,听“灯塔人”讲述岛城调味品行业的演进与变迁。
历史之变
私营变回私营 量变走向质变
说起岛城调味品行业的历史,首先要追溯到岛城酱园业。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筑港建埠大兴土木,大批民夫拥进青岛。他们收入微薄,生活艰苦,瓜干饼子之外,唯靠咸菜佐食,于是,加工咸菜的家庭作坊便应运而生。随着这种咸菜腌制作坊急剧增加,便有了青岛酱园业的雏形。1904年,章丘人沙裕福来到青岛,在芝罘路上创办了颇具规模的“裕长酱园”,首开青岛酱园业的新纪元,而这也正是“灯塔”的前身。
1904年芝罘路上创办的裕长酱园。
位于辽宁路73号的灯塔老厂区(国营青岛第一酿造厂)。
灯塔老厂区大院内显得十分拥挤。
老厂生产车间内景。
位于黄台路的灯塔三厂(国营青岛第三酿造厂)。
新中国成立后,包括裕长酱园在内的一批作坊被公私合营、改造合并后,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酿造厂——青岛市酿造总公司。每到过年,酿造公司门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人们拿着玻璃瓶、攥着商业局批的条子来打酱油、打醋。“1956年之后,私营经济开始向国营经济过渡,许多酱园演变过来的酿造厂就统一划归到青岛市蔬菜公司管理。”灯塔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晓丹说,“等到改革开放,国营经济又向市场经济过渡,多家酿造厂整合过后的青岛市酿造总公司又归私人经营。”
1994年粮食市场放开,作为计划经济的宠儿,青岛市酿造总公司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始走下坡路。在2002年濒临破产之际,蔡晓丹的父亲蔡可忠,全资收购了青岛市酿造总公司,灯塔品牌由此完成“接棒”。至此,以灯塔为代表的青岛酿造业历史似乎走了一个圆,从私营经合营又回到私营;从市场经计划又回到市场,从起点又回到起点,但这是螺旋式的上升,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014年,位于胶州市杜村工业园的灯塔新厂区投产。
厂区之变
老企搬迁改善生产环境
历史的发展少不了新老更替,岛城的调味品行业亦是如此。每当谈及灯塔新老厂区的变化时,蔡晓丹总是对老灯塔旧址“记忆犹新”。2010年,蔡晓丹从法国回青,当她走进位于辽宁路的老灯塔旧址时,她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破旧的厂房、落后的设备,最受不了的就是办公楼,仿佛让我穿越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蔡晓丹说,当时灯塔的老厂位于青岛利津路和辽宁路,场地狭小设备老化,且先进设备没法安装,大的运输车辆也无法进入,产能严重不足……这些在调味品激烈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由此灯塔决定痛下血本,在胶州投资建新厂,引进国际先进设备,上演绝地反击。
2014年,从市内老厂区成功入驻胶州市杜村工业园,灯塔对硬件和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公司总投资2.8亿元,引进全行业领先的生产设备,如今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无论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还是操作方法,都超过了目前国内调味品行业的先进水平。”蔡晓丹说道。
产能之变
新设备提升了效率与品质
“40年前,我刚进厂的时候,酱油、醋一小时的灌装量最多3000瓶,现在一小时灌装量能达到15000瓶,设备的更新换代让效率大幅提升了。”现任灯塔味业包装部部长孙永全是企业的老员工,先后从事过设备维修、豆制品生产、食醋生产、酱油生产、包装生产等多项工作,算得上调味品生产发展的见证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个调味品厂里几乎都是师傅们亲手干活,酿造、灌装、贴标、打捆等步骤都是人工操作。”孙永全回忆道,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灌装机、覆膜机等设备走进了车间,工人们才开始慢慢接触半自动设备。“当时车间里要是来了半自动设备,那绝对是个稀罕景,工人们都会过来围观、学习。”孙永全说,即便如此,当时灯塔灌装车间里每天还是需要30多个人工作,一天调味品的灌装量约14至15吨。而今,灌装设备完全实现自动化,耗费的人工量大大缩减,只需操作电脑便能实现灌装,使得调味品每天的灌装量能达到110吨。
如今在生产岗位中的孙永全。
“以前老厂房的车间卫生条件不比现在,手工酿造酱油时可能存在卫生隐患,而自从新设备投产后,对产品的原材料审核检测以及生产工艺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产品的卫生和品质都有了严格的把控。”孙永全说道,原来人工操作,蒸料好坏看时间,制曲好坏靠经验,发酵好坏要看天,而现在投料、蒸料、制曲、发酵等整个生产过程都由智能设备在密闭状态下自动进行,相比传统生产方式有了质的提升。
口味之变
调味品种类越来越丰富
“小时候的酱油就一种,现在种类多得快数不清了,有生抽、老抽、味极鲜,还有海鲜酱油等等。”孙永全回忆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家每户还大多是去打散装酱油,家里的小孩子拎着玻璃瓶,去粮店打酱油和醋,是街上很常见的景象。“当时我记得酱油和醋分别就一种,酱油是一斤八分钱,醋比酱油略微便宜,六七分钱。后来有了瓶装酱油以后,散装酱油也出现了‘高级货’,我记得当时高级散装酱油每斤要一毛六。”孙永全说,当时的酱油跟现在的相比不是一个档次,口感稀薄有点鲜味,颜色也比较深。“当时很多市民买酱油也爱买颜色深的,由于平日里吃酱油少,主要用于逢年过节卤酱货、炖红烧肉,有的老百姓爱追求肉的‘上色’。”孙永全说,到了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商品变得越来越丰富,酱醋等调味品也开始不再散装散卖,有了各种类型独立包装,酱油不用打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市场上几乎只有单一的醋,到如今米醋、香醋、白醋、陈醋,甚至还有凉拌醋,市民如今可以根据不同的菜品选择不同种类的醋。而酱油更是出现了老抽、生抽、味极鲜、特级酱油等等,走在超市中可以看到品牌丰富、种类繁多的酱油,让老百姓目不暇接。灯塔味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钱冠兰介绍说,随着酱油与醋的行业集中度提高,如今调味料企业进入多品类驱动阶段,因此各个调味品企业除了主打酱油、醋,也会研发蚝油、香油、料酒、调味油等多种产品。为了迎合大众的味蕾,对新口味产品的创新研发,灯塔目前正在打造健康、海洋生物活性调味品,凭借产品独特的海鲜鲜味,酿造出特有的“青岛味道”。青岛早报记者 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