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问过父母一个问题,就是自己从哪里来?而这个时候父母往往会告诉我们是从垃圾桶捡来的。因为这个回答曾一度让我每次路过垃圾桶的时候都会往里面看看会不会有一个小孩给我带回家。
然而现在想来,这样的趣事的背后是我们对于性教育的缺失。谈性色变的传统思想让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期乃至青春期都无法理解正确的性知识,这样的教育缺失的背后也让很多孩子受到了伤害,甚至让很多孩子在学生时代就走向歧途。
在近几年来,各种因为教育的缺失,导致众多女孩子遭到迫害的屡见不鲜,家庭对女孩子性教育的缺失是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同样的因素,也有受害人变成男性。
前几天我们讲了关于张爱玲《第一炉香》里葛薇龙的故事,今天我们说她的《沉香屑·第二炉香》。如果说《第一炉香》写的是一个年轻女孩在奢靡生活下的堕落;
那么《第二炉香》讲的就是一个女孩对欲望的恐惧导致婚姻的悲剧,又或者说是一个家庭对女儿不做必要的性教育,直接导致了两个男人的悲剧。
张爱玲在《第二炉香》里面写道:“一个脏的故事,可是人总是脏的,沾着人就沾着脏。”
所以每次人们说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很喜欢用“脏”来形容,其实用这个字我不是很喜欢,我想即使张爱玲本人可能不希望是这样吧。
大家对张爱玲的评价是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写不出绚丽的文字。所以在张爱玲的文字里总是把人性的另一面刻画写得很清晰,在《第二炉香》里她笔下的愫细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形象,然而就是因为这份“天真”直接导致了她和丈夫罗杰的悲剧。
其实愫细的母亲蜜秋儿太太也没有错,只是她对女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却还是害了她们。这是一种悲剧,也可以被理解。
因为我们不可能一竿子打死一大帮子人,就否定了那些美好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一品这篇小说,从小说人物:愫细、蜜秋儿太太、以及愫细的丈夫罗杰三个主角来讲,一起看看人性的光环以及罪恶。
1、新娘愫细
愫细是一个年轻而美丽的异国姑娘,也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愫细的母亲蜜秋儿太太很早的守寡,一个人独自带着女儿长大,十分不容易。
三个女儿就是她的一切,她小心翼翼的呵护着,生怕出一点乱子,所以家教也十分严明。女儿们平时看的报刊杂志,都要经过她的层层审查,不可以有一点点污秽的内容。说白了,蜜秋儿太太没有给孩子进行必要的性教育,于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之下,三个女儿都过分的纯洁。
愫细21岁的时候,母亲蜜秋儿太太的张罗之下,愫细被安排了一门亲事,对方就是大学教授罗杰安白登。尽管婚事由母亲一手操办,但是愫细和罗杰却是彼此相爱的,两个人之间是有爱情的。
然而不幸的是,在结婚当天,却把这份美好打破了。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洞房花烛夜应该是美好的,但是不经世事的愫细对于这件事情并没有正确的认知,罗杰对她的所作所为都显得是一种伤害。
她认为自己的丈夫对自己做的事情打破了她多年以来对婚姻生活的美好憧憬,她的美梦被打破了。她把罗杰当作一个“禽兽”,一个变态的人。
她从婚房里面逃出来,闯进了男生宿舍,并且在众多男生面前控诉了罗杰的“罪行”,男同学就带着愫细去找了校长,去找了罗杰的死对头毛立士。结果最惨的是,第二天母亲蜜秋儿太太还带着女儿去拜访了罗杰同事。
于是,所有人都认定了罗杰的禽兽行为,导致人尽皆知,罗杰颜面扫地。最终罗杰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
在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悲剧的男子,那就是愫细姐姐靡丽笙的前夫,在靡丽笙眼里丈夫也是一个禽兽,于是流言蜚语淹死人,后来,靡丽笙的丈夫难以忍受,自杀了。
事实上,这两个悲剧的男人不过是正常的男人,对于夫妻生活有正常的需求,可是因为两个女孩缺失的性教育,对于那一方面的事情一无所知,并且认为这个事情是恐怖的、阴暗的。而两个女孩的母亲从头到尾都知道的真相,却不曾跟她们解释一点点。
愫细这个人物形象,简直就是单纯到极致。对于婚姻、爱情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很多关于爱情和婚姻生活都只停留在了幻想的层面,对于完美爱情的幻想。所以她第一次接触到“性”的时候就觉得幻想破灭了。
因为现实中的爱情跟她想象的爱情不太一样,认为“性”玷污了她对于爱情的幻想,也对罗杰这个人充满了厌恶。
2、母亲蜜秋儿太太
之前看过网友对于蜜秋儿太太的解读,就说她是女儿悲剧的来源,悲剧的始作佣者就是她。还有人说她就是故意的,因为她自己婚姻不幸,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得到幸福。各种读者对于蜜秋儿太太的解读,却是深刻的说出了张爱玲笔下的“脏”是什么意思。
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有点过度解读了。蜜秋儿太太只是一个母亲,她是真心疼爱女儿的。因为从小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的她希望能够培养她们成为一个大家闺秀,寻得一个好人家。
而且女儿的伴侣都是经过蜜秋儿太太挑选出来的,并且在女儿出嫁的时候她是发自内心的感到悲痛。因为她舍不得女儿,从这一点来说她是真心宠爱自己的女儿的,而不是网友说的那样故意不让女儿了解,想让女儿过得不幸福。
从一个母亲的立场来看,正是因为爱,所以才有责任要好好培养女儿。试想一下,如果你作为一个单亲母亲,独自抚养三个女儿,当然也是希望能够给她们最好的教育和最好的东西,你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往好的方向发展。
越是在乎越是用心,只是在蜜秋儿太太眼里,那些好的方向就是要远离这些污秽的东西,在那个传统的年代,大家都是谈性色变,认为这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自然而然就不让女儿们理解这件事。
然而不幸的是,蜜秋儿太太对于女儿的过度掌控导致了女儿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幻想世界里,母亲不允许她们接触的,自然也只能在脑海里自己脑补,对于爱情和婚姻也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和认知。
从愫细和靡丽笙两个女儿的婚姻失败来看,这的确是缺失性教育的结果,而蜜秋儿太太也是这两场悲剧的始作佣者。可是我们不得不客观分析一下蜜秋儿太太这个人物,她的人生经历和从小的教育环境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在那个还比较传统时代,她们很难讲情和爱这种事搬到台面上来讲,很多父母都是谈性色变或者认为这是难以启齿的事情,从不给予孩子正确的性教育,反倒无形之中让孩子养成了扭曲的羞耻感,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由于缺乏对性的正确认知,行为也显得极端了。
3、新郎罗杰
罗杰是一个从事大学教育15年的教授,是个英国人,四十一岁。在工作上他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员工。在文中有一段关于他的生活描写,有点冷冷的讽刺的意味了。
十五年来,他没有换过他的讲义。物理化学的研究是日新月异地在那里进步着,但是他从来不看新的教科书。二十年前他在英国读书时候听读的笔记,他仍旧用做补充教材。偶然他在课堂里时候两句笑话,那也是十五年来一直讲着的。碳气的那一课有碳气的笑话,氢气有氢气的笑话,氧气有氧气的笑话。
十五年从未换过教案,也一直讲着一个十五年来的冷笑话。碌碌无为、安定安稳是他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大学教授的工作是他认为自己安稳前途的谋生技能,不求功成名就,但求现世安稳的人生态度便是罗杰的底色了。
其实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不能被接受的,毕竟一个人一直安稳下去没什么不好。可惜他遇上了那个美丽天真的女孩,他爱她,并且觉得她的天真很可爱。
罗杰也知道愫细单纯,所以在他们决定结婚的时候,她还没有反悔的时候,他曾问过愫细:“你喜欢到和我结婚的程度吗?你确定知道你喜欢我到这个程度吗?
他问她的问题包含了太多,包含着是否愿意把自己交给他,结婚,也意味着两个人要享受鱼水之欢,对于正常人来说这个问题有点多此一举了。但是愫细不同,她不懂结婚意味着要行夫妻之实。
她以为她懂他的爱,而他以为她懂得他的情,结果两个人完全不在一个点上,谁也没懂谁。
因此这也就造成了两个人婚姻的悲剧了,妻子的单纯化作一把利剑,亲手将这份爱斩断了,连罗杰的生命也因此了结了。
可悲可叹的是,罗杰如果没有意外知道靡丽笙前夫境遇的话,他可能还会苟活在这个世上,但是在毛立士的妻子告诉他这件事情无非就给他指明了死亡的一条路。
在重重压力之下,罗杰不堪重负,选择了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自杀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然而却足以让我们陷入深思。如果去追溯的起源,还是回归到了家庭教育的问题上。
在蜜秋儿太太的教育里,由于性教育的缺失直接毁灭了两个女儿的幸福,甚至葬送了两个女婿的性命。
原生家庭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几年来关于未成年被侵犯的事情层出不穷,很多父母对于性的话题难以启齿,但我们都要明白的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我们常说网络暴力害人,可是关于性的舆论,往往比其他话题更有爆点,更受关注,自然也有更深的误解。
我们似乎在这个观念上稍微开放了一点,行为上也开放了许多,但是思想上依旧还是被禁锢的,尤其对女性来说更为严苛了,很多人有处女情结,大家认为是正常的。
可是对于非处女的却依旧存在偏见,我们口口声声说现代女性要独立,要看品质,体现女性价值。
但依旧会把女性是否纯洁作为判断一个女孩人品好坏的依据,我们这一代人,一边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责备传统思想,一边又在传统思想里挣扎。会批判父母对于性教育问题上的难以启齿,却也像裹脚老太一样走不出来。
与其被在孩子面前无可奈何,倒不如先从里面走出来。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也是安全感的来源,那么何不将一些话如实的告诉孩子,让她们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