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酿酒所用原料多样,其酒的品类也不断增加,其中谷物酒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主体饮品,占据了绝对优势,生产消耗量大,用途相对广泛;主要以配料命名的配制酒多用于祭祀、养生或节日专享;神秘多彩的果酒虽少见于文字记载,但亦是当时酒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谷物酒
“清醠之美,始于耒耜”,谷物酒的酿造与农业生产密切相连。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作物种类丰富,大致有黍、稷、梁、稻等几种,这些谷物虽皆可用以酿酒,但其所酿之酒的品质、口感等差别很大。从相关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中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谷物酒主要有秫米酒、稻米酒、黍米酒等。
秫米酒。秫因其出酒率高于其他谷物,故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作酒原料。秫最常见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指有粘性的粟,二是指有黏性的稷。现代学者多认为粟、稷虽名各异,却实为一物,其实非也。
粟、稷是两个不同属的禾本科植物,稷穗为开展的圆锥花序,枝梗细长,结实下垂,子实去壳后今人叫黄米,粒形椭圆;粟穗为狭而稠密的圆锥花序,弯曲下垂,枝短子实丛聚,子实去壳现在称为小米,粒形圆比黄米小。总之,对于秫是粟还是稷的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谷物酿酒所选用的秫必须具有粘性。
稻米酒。酿酒原料中与秫并称的当是稻。春秋战国时期酿酒“六必”法中第一要素便是对酿酒原料的要求,即“秫稻必齐”,精选颗粒饱满、数量充足的秫稻是制酒的首要条件。
稻的种类多样,根据黏性不同,其用途也各有差异。稬是稻类谷物中黏性最优者,利于制酒作食;黏性次者的稉、稴只能作食,不能用于酿酒。可见,制酒稻谷以黏者佳。
黍米酒。谷物酿酒中较为常见的原料还有黍,春秋战国时期,当黍稷等粮食大获丰收时,民众喜欢用其制作酒食以庆祝祈祷。黍的收割要把握好最佳时机,误时则会失去黏性,这种黍就不能用于作酒。此外,在黍类谷物酒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鬯,其酒气芬芳浓郁,上可通神,下可达地,品质最尊,为统治阶级所专享。
综上可知,具有较好粘性的谷物是酿酒最理想的原料。第一,黏性较好的谷物分子结构比较疏松,米质柔软,吸水性强,容易蒸熟和糊化,有利于发酵过程的进行。
第二,它们所含的脂肪和蛋白质大部分可以在精制中随糠皮去除,剩余的量正好可以衬托谷物酒的醇香风味。第三,黏性较好的谷物中所含的淀粉大多为支链淀粉,这有助于提高谷物酒中糊精和低聚糖的含量。因此,以粘性较好的秫、稻、黍为原料所酿之酒质量更好,口味更佳。
二、配制酒
配制酒是以发酵酒或蒸馏酒作基酒,加入动植物(如植物的花、茎、叶、根、果实、果汁,动物的骨、角、肉、皮)等物质,采取浸渍、合酿等工艺调制而成的香酒。春秋战国时期的配制酒多以配料命名,如桂酒(浆)、椒酒和菊花酒等。
桂、椒、菊等物的芬芳属于自然之香,用它们所酿制的酒浆,清香芳醇,符合献享物品“贵质尚本”的要求,故常用于祭祀。同时,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人们常在重要节日里饮用之,以去灾除邪,延年益寿。
鬱鬯是用黑黍和郁金草汁混合酿制而成的美酒。鬱指郁金草,以十叶为贯,百二十贯成组,合而煮之,以和鬯酒,其味芳香,畅达上下,故常用于祭祀和降神,鬱鬯酒香至于淵泉,其所达之深,而足以感乎死者之体魄也。
祭祀之时,主人用鬱鬯以祀宗庙、饗宾客,这时的鬱鬯不仅要和以鬯酒,还要加入盎齐,最后滤去糟滓,方能使用。此外,中医学上,郁金性味苦辛,活血散瘀,具有解郁通气之功。
桂酒是以桂为原料放于酒中而制成的香酒。结合史料分析,酿造桂酒的主要原料应是菌桂。桂与姜并列,应同姜类似,而姜常用于调味,居丧期间生病的时候是可以喝酒吃肉的,但是必须要有姜桂的滋味,这里强调加入姜桂是用以调味。
最后,菌桂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味辛无毒,可以治愈百病,养神和色,长期服用有健体、驻颜的功效。因此,桂酒不仅清香芳醇,还能治疾养颜,故战国时期人们常用桂酒祀祖进神,以兰叶作铺衬,将蕙草包裹的祭肉放置于上,献上桂椒酿制的美酒琼浆,让祖先神明得以安享,以求更多福佑降临。
椒浆,又称椒酒,即用花椒酿制而成的香酒。花椒馨香,含有丰富的挥发性油,果实丰硕繁多,寓意美好,适合飨神,用芳香的(椒)酒醴献于先祖先妣,使祖先神明得以安享,以期求得多种福佑。战国时期,楚人也常用椒浆作为祭祀佳品。
此外,花椒还具有很好的医疗功效,其味辛性温,治咳喘逆气,温寒除痹,祛湿止痛,久而服之,延年增寿。因此,汉代正月旦饮椒酒,为长者寿的习俗或是源于此。
菊花酒应是用菊花浸渍而成之酒。战国时期,楚国已经出现了餐菊之风,“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加之,当时酿酒技术的发展进步,这都为菊花酒的发明创造了充足条件。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关于重阳节饮菊酒的记载少有,但是汉代的文献中常有出现,而汉文化是楚文化的继承,汉时九月九饮菊酒的规定,应来源于楚国的风俗。这直接说明菊花酒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三、果酒
果酒是以葡萄、苹果等水果或果汁为原料经酵母发酵后,再经压榨过滤而制成的一种色彩绚丽、口味甘甜、酒精度数偏低的美酒。其产生或早于谷物酒,它不需要像谷物酒那样必须加入曲蘖才能发酵成酒。
因为果实本身就存在有大量的天然酵母菌,并且其中所含有的糖类物质(如葡萄糖、果糖等)无需糖化过程,便可直接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发酵成酒。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出现了桃酒、梨酒、枣酒等果酒,但由于当时人多崇尚谷物酒,所以果酒未能受到重视,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受材料限制,下面主要以葡萄酒为例进行论述。我国栽培葡萄和使用葡萄酿酒的起源非常早,因为自古不发达,所以古籍中出现用葡萄酿酒的确实记载始于秦汉时期。
但近年据有关考古资料证实,1980年在河南省罗山县发掘的一个商代后期的古墓中,发现了一个盛有液体的密封铜卣,经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铜卣中的液体为古老的葡萄酒,这说明殷商时期就有葡萄酒的存在。因此,春秋战国时期也很有可能存在葡萄酒。
作为酿酒原料而言,首先讨论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葡萄栽培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是不可短缺的佐证条件之一。当时人们栽培葡萄和使用葡萄的品种主要有蘡薁和葛藟。
蘡薁,分布于华北、华南、华中等地,抗寒能力强,树势结实,枝蔓细长有棱角,叶呈掌状,缘有钝锯齿,背面布有绵毛,果实黑紫,可生食、酿酒和入药。
《诗经·豳风·七月》载:“六月食鬱及薁。”“薁”是指“蘡薁”,落叶藤本植物,茎的纤维可以做绳索,果实可以食用和酿酒等,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蘡薁。
葛藟,分布于我国东南、西南和中南地区,枝蔓细长,叶呈心状,边缘有波状小齿尖,表面无毛,背面主脉上有柔毛,脉腋间有簇毛,果实味酸汁少,不能生食,可用于酿酒,其根、茎、果实皆可作药,有治疗关节酸痛和健脾益气的功效。
此外,据统计研究发现我国本土野葡萄资源非常丰富,其种类有四五十种之多,超过世界野葡萄种类数量的平均值。除蘡薁和葛藟外,还有刺葡萄、秋葡萄等,这些野葡萄皆可用于酿酒。这为葡萄酒的产生提供了原料支持。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酿酒技术较之商周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为葡萄酒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所以,春秋战国时期葡萄酒的存在是很有可能的。
四、总结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酒主要有谷物酒、配制酒、果酒三大类,且其下各有多种酒品,这不仅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酒的种类多的特点,还反映着当时酿酒业的发展与进步。
品种最多的谷物酒在当时酒类消费中占据主要地位,配制酒的地位次于谷物酒,但它们都是当时人们日常饮用酒。果酒的地位不高,消费群体较少,使其不似谷物酒和配制酒常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总之,三大类酒不论地位高低,都是当时酒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春秋到战国这段时期酿酒业也是持续向前发展,其体现在战国时期的酒饮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加多样,如战国时期的楚国出现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酒“瑶浆”、“冻饮”、“桂酒”、“椒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