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云”对话#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保护与传承岩博小锅酒酿造工艺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性,承载着某一特定主体的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表征符号,对文化传承和推动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结合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立足岩博小锅酒酿造工艺当前面临实际、未来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期盼,提出推动岩博小锅酒酿造工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单的建议。
小锅酒酿造工艺源自贵州省盘州市世居民族——彝族同胞水拌酒发酵工艺和小锅蒸馏工艺,后流传于盘州市大部分乡镇彝族、汉族等民族同胞中。经过不断试验和探索,小锅酒酿造工艺不断改进和完善。据淤泥乡彝族口碑和汉族家谱记载,小锅酒酿造工艺自明代以来,传承至今已六百余年,目前保护与传承最为完好的小锅酒酿造工艺就来自于淤泥乡岩博村。
近年来,岩博村一手牵住传承传统工艺的主线条,一手将传统工艺融合产业发展, 依托发展岩博小锅酒酿造工艺带动岩博周边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集体出资成立酒厂,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带动联村1012户,3650人脱贫致富,岩博联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322户1002人减少到现在的27户62人。在实现效益转化的同时,岩博村优先开创乡村振兴试点,按照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一条集种植、酿制、酒糟加工、生猪养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通过转化效应,补足发展短板,实现了村企改革、村民门口就业、村文化设施场所建设投用等。
但由于岩博小锅酒酿造工艺长期以来主要以代代相传的家庭作坊传承为主,传承和保护方式措施单一,地方“财单力薄”无法有效促传促保。随着工业的发展,白酒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对白酒的产量、质量、成本等提出了超高要求。迎合市场需求,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酒企酒商,逐渐成为“吸金能手”和“资本宠儿”,竞争和存活不断对岩博酒业发起了猛烈的拷问。
对此,余留芬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将岩博小锅酒工艺列入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名单;二是建议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入选上向贵州适当放宽条件。
在余留芬看来,保护与传承岩博小锅酒酿造工艺符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的目的,同时也紧扣脱贫攻坚大事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局。(本报记者 王薛淄)